歲末年初爆發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典型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至2020年2月1日,已經造成全國11821人確診,17988人疑似,死亡數達259人,疫情波及全國所有的省份并擴散至全世界22個國家地區。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情況(數據來源:丁香醫生)
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各個發熱門診醫院和肺炎救治醫院面臨著極大的壓力,一方面要應對激增的發熱門診就診人數,據統計,高峰時段到發熱門診就診的人數超過1.5萬人,是平時就診量的五倍以上。另一方面是危重癥患者的就診就治需求急劇增加,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應急醫療設施準備的速度甚至趕不上疫情發展的需求。本文希望通過對非常規狀態下,應急醫療設施的緊急布局與建設分析,總結經驗教訓,為城市應對快速擴散病毒疫情及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有效思路。
1、“非典”時期北京應急醫療設施布局
在非典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北京市采取了“發熱診斷、定點收治、集中治療”應急響應政策。隨著確診患者數量的爆發,開設63個分布于北京各區縣的發熱門診,16家定點治療醫院,總計3500張床位。同時,將分布在90多個非定點醫院的確診(以及部分疑似)患者,共計2163人,轉移至這16家定點收治醫院進行集中治療,減少與普通病人的交叉感染。
2003年北京市應對SARS疫情主要應急醫療設施分布圖(作者整理)
在非典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北京市采取了“發熱診斷、定點收治、集中治療”應急響應政策。隨著確診患者數量的爆發,開設63個分布于北京各區縣的發熱門診,16家定點治療醫院,總計3500張床位。同時,將分布在90多個非定點醫院的確診(以及部分疑似)患者,共計2163人,轉移至這16家定點收治醫院進行集中治療,減少與普通病人的交叉感染。
2003年北京市應對SARS疫情應急醫療設施統計表(作者整理 )
為緩解醫療定點醫院收治壓力,決定在小湯山建設集中治療醫院1座。2003年4月23日開工,29日通過驗收,30日交付使用,小湯山醫院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收治床位達1000張,在建成后的兩個月內,收治了680名患者,占全國七分之一的SARS患者,集中隔離治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病毒的傳播。小湯山醫院也一度被認為是2003年非典疫情由嚴峻走向緩和的轉折點。
2、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期武漢市急救醫療設施布局
針對此次肺炎,武漢當地醫療資源布置總體的布局策略為“10+10” 模式,即由10家大型綜合醫院提供主要醫療技術以及醫生團隊,10家中小型醫院配合提供場地、床位以及醫務人員,收治疑似以及確診的病例。截至1月31日,武漢開設總計65家醫院接診收治此次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3家為醫療救治定點醫院,除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苑)等6家醫院不開設發熱門診外,其余59家醫院皆開設24小時發熱門診,有疑似癥狀可就近前往。
2020年武漢市應對新冠疫情主要應急醫療設施分布圖(作者整理)
為緩解醫療資源短缺以及病患急劇增加的情況,武漢市緊急開展了“火神山”醫院與“雷神山”醫院建設,“兩山”醫院的建設參考了“小湯山”的建設模式,即快速模塊式建設。通過建設臨戰醫院的模式,快速緩解醫療設施和床位短缺的問題。
2020年武漢市應對新冠疫情應急醫療設施統計表(作者整理)
3、經驗與啟示
3.1 應急醫療設施的“快建快用”
2003年4月,為有效控制“非典”疫情,北京在7天內建成小湯山“非典”定點醫院,2個月收治了全國1/7的“非典”患者,實現了“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確保零感染”的預期建設目標。小湯山醫院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抑制了“非典”的擴散,為取得抗擊“非典”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湯山的經驗表明,快速建設和投入使用的應急醫院對于控制疫情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應急醫院可采取臨時新建和臨時征用兩種模式,結合當地的醫療資源情況和災時的醫療需求測算來進行保障。武漢市正在建設火神山、雷神山2座應急醫院,黃岡市也緊急征用了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作為應急醫院,這將對疫情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武漢蔡甸火神山應急醫院建設效果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3.2 “標準化、模塊化、裝配式”建設
結合小湯山經驗,應急醫院采用中軸對稱的魚骨狀布局,沿中軸線布置辦公區域和醫護人員通道。護理區域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的建設模式,可根據需要不斷延伸擴建。
武漢蔡甸火神山應急醫院設計總平面圖(來源:黔訊網)
隨著裝配式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模塊化的設計和建造將給應急醫院的建設帶來極大的便利。建議國家出臺裝配式傳染病醫院的建設標準,充分吸取兩次疫情的經驗,應對災后醫療醫院稀缺地區需求,做到有備無患。
武漢蔡甸火神山應急醫院建設現場圖(來源:中國建筑網)
3.3 醫療設施的“平災結合、平戰結合”
重視醫療設施的“平戰結合”與“平戰轉換”的能力。戰時安排人防功能的醫院具有三防(防常規、防核、防生化)的先天優勢,災時具備快速轉換成突發疫情醫院的有利條件。這需要在平時做好人防工程設計規范標準的研究和協調,確保災時可以順利轉換。加強應急醫療救援物資和隊伍的建設儲備。應急物資具備特定系統功能的基礎模塊和特殊專職模塊,一旦遇到突發事件時,可以按任務需求,臨時“拼裝”,隨機調用、組合和鏈接,形成快速反應、處置靈活的專業醫療隊伍??梢宰龊脩贬t院的提前選址和布局。為應對突發狀況,建議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預留備用地用于臨時傳染病醫院建設,或者將傳染病醫院與人防疏散基地、中心避難場所、郊野公園合并規劃,預留選址。提前考慮防疫要求,有疫情發生時可快速建設并投入使用。
3.4“軍民融合”提升快速機動能力
武漢市疫情緊急,疫情如戰場,部隊醫療隊伍紀律嚴明,具有機動性高、調度集中順暢等優勢。疫情發生后,國家先后派遣陸軍、海軍、空軍3支共計400多人的軍醫大學醫療隊,奔赴3家定點醫院開展疫情防控和救治工作,接管了武漢地區負責搶救任務的15家重點醫院所有防護用品和醫療器械設備的供應?;鹕裆结t院在2月2日建成后將移交軍方全權管理,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和已到達的各大軍醫院已經組成前線指揮部,并將深入各個高危疫區進行作戰,充分體現了“軍民融合”的巨大優勢。
軍醫大學醫療隊在武漢市全面展開救治工作(圖片來源:@軍報記者)
隨著疫情的發展,防控舉措正在不斷調整,醫療設施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如何發揮城市規劃的力量,構建完善的應急醫療體系,當重大突發疫情時,能夠高效布局必要的醫療設施與力量是需要我們持續探索的問題。